“人的命脉在田,田的命脉在水,水的命脉在山,山的命脉在土,土的命脉在树,自古以来,山水林田湖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。如果水出了问题,我们的生态系统就会崩溃,又谈何天蓝、地绿、水净?”中国水科院研究员王建华说。
迈向治水新征程 29省立下军令状中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,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/4。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最后五年,水资源能否支撑“十三五”期间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?能否满足工业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要求?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?
进入倒计时的小康目标,让人感到治水之迫切。但是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依然存在严峻的“水问题”。概括而言,未来中国面临的“水问题”大致有八:
水环境堪忧: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水源,不达标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3.8%,农村仍有约1亿人口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。
水污染蔓延:局部有好转,整体仍严峻,部分在恶化,从河流支流污染到干流污染,从地表污染到地下污染,从城市污染蔓延向农村,从陆地向海洋污染的趋势仍未遏制。
地下水污染:由点状、条带状向面上扩散,由浅层向深层渗透,由城市向周边蔓延。
结构性缺水:我国600多座城市中,400多座城市缺水,13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。
水浪费严重:仅管道漏失即导致每年流失自来水70多亿立方米,相当于一年漏掉一个太湖,足够1亿城市人口使用。
重建轻管:污水处理厂的违规记录呈上升趋势。
创新落地难:在控源减排、生态修复、综合治理等各项技术方面有进展,但推广应用不力。
机制仍不顺:环境制度、政策和机制还有不少亟待突破和完善的环节。
治水路径迎线路图也正是空前严峻的水现实与其他环境问题,促成了2015年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新环保法的正式实施。备受人们期待的“水十条”也开始落实,这为未来治水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。
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《水污染防治法(修订草案)》(征求意见稿)(以下简称“修订草案”),公开征求意见。这是现行《水污染防治法》施行8年来进行的首次大规模修订。
修订草案共九章143条,对于原法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条款,修订草案进行了保留,其中包括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、城镇水污染防治措施、饮用水水源保护等。
修订草案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,重点针对当前法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修订。如建立生态流量保障制度、实行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、加大水环境质量目标评估和追责力度,水质量变化纳入离任审计、强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内容,让修订草案备受关注。
与现行《水污染防治法》相比,修订草案的一个重大修改,是推行排污许可制并确立其核心地位,明确了排污许可对象和许可证内容的确定依据。简化行政审批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,删除了排污申报登记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制度。
“这是我们国家最近10多年来,一个具有相当格局和高度的法律文件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,修订草案纳入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,总体格局已经搭建起来,下一步是优化结构、条文,征求各方意见,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落地。
实施水质改善清单式管理“十三五”期间,包括海河、黄河、长江等七大水系流域在内的343个单元水质需改善,共涉及29个(省、市),1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,956个县(区、市)。环保部今天透露,目前,所涉及的29个(省、市)均已签订了《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》。
据环保部介绍,“十三五”期间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信息清单已经发布,这份清单披露了343个需要改善水质单位所涉及的具体省(区、市)等,以及2020年水质目标、控制范围、达标年限、首要超标因子及倍数等。环保部说,提出水质改善是为贯彻落实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有关要求。
为分解落实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水质目标,环保部建立了流域-水生态控制区-水环境控制单元三级水生态环境分区管理体系,逐一明确了1784个控制单元的地理范围和1940个考核断面的水环境目标,其中确定有343个水质需改善的控制单元。这些控制单元中,根据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水质目标,167个劣Ⅴ类控制单元将全部消除,49个控制单元要求改善到Ⅳ类水体,124个控制单元要求改善到Ⅲ类水体。对其他已达到水质目标的控制单元,水质不能恶化、不能降类。
所涉及的29个(省、市)均已签订了《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》。根据《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》要求,2016年要求改善的控制单元有33个,2017年要求改善的控制单元有45个,2018年要求改善的控制单元有59个,2019年要求改善的控制单元有75个,2020年要求改善的控制单元有131个。
下一步,环保部将督促“十三五”期间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涉及的有关地方政府抓紧制定达标方案,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,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,加大水污染管控工作力度,确保水质按期达到目标要求。
如何破解“水困”危局?不过,由于治水存在跨流域、跨地区、跨部门等复杂现实,历史欠账大,新出问题多,要彻底理顺环境治理机制,形成治污合力以最终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性扭转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。“这次‘十三五’规划纲要草案提到要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,凸显了绿色发展的理念,作为来自河北的代表,我感受尤其深切。”河北省衡水市市长杨慧说。
据公开资料,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%,近2/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;全国约30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。数据同时显示,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个萎缩;全国因围垦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个;27.2%的河段水质、67.8%的湖泊水质为三类以下,无法饮用。
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草案提出,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。王承德表示,要实现这一目标,除了建立节水型农业,在建立节水型工业及节水型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努力空间。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草案作出许多具体安排,如“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,鼓励一水多用、优水优用,建立水效标识制度,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”等,当务之急是加大执行力度,确保落实到位。
同样的观点来自安徽省环保厅厅长缪学刚。他明确表示,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草案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,即“水安全”上升为国家战略。其中,水污染治理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。
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,但也大有可为、成效可期。“治水如治病,必须加大投入、科学规划、对症下药,长期不懈地治理。”缪学刚认为,“十三五”期间,要提高目前的污水处理标准;也要建立健全污水回收系统,特别是城镇规划要将集污、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视为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|